博物馆中的场景艺术应用
如何让展馆“活起来”?
为何“对话”?
博物馆展览设计,则不同于艺术创作、艺术设计、环境设计等,它是基于传播学、教育学,以展示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,结合视觉化的诠释方式,运用新技术创造而出的知识平台,使知识、文物、艺术“活起来”。
行业内部我们经常会探讨,何为一个好的展览?
如何打造一个好的展览?
借用美国国家阐释协的定义:
一种既能激发观众兴趣又能解释资源意义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。
这是我认为比较贴切的回答。
用老百姓的话讲,就是务必要让观众看得懂,觉得有意思从而升华到一种思考。因此实现这种“对话”,无疑是馆方、策展人和设计者,在建馆和布展初衷中终Z看重的一个需求。
何为融物于景?
为何融物于景?
实现“对话”的桥梁,除了展柜图文视频这种常规展示外,又有哪种方式能让不经常去博物馆的公众喜爱呢?
那无疑是艺术场景了,它为吸引业余观众,引导他们自由解读藏品,了解不同文化打开了一扇窗。
也正因如此,在大量的实践验证后,场景在世界各地各类博物馆中得到迅速传播、效仿和发展。
如今已成为陈列中Z为常见、有效的一种表现手段。“融物于景”的艺术手法, 经过数十年的感官检验被观众和展方重视,已然成为文博展览界乃至新艺术媒介中的大趋势。
场景艺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,可至追溯至十九纪初伦敦的威廉布洛克的博物馆,以“原地群居”的陈列方式模拟了“非洲哺乳动物群”的状态(如上图)。
这些早期的场景已经表现出了非常成熟的理念和想法,它们给展品创造一种“具有写实氛围”的背景环境,强调一种氛围的营造,改变了以往孤立地看待“物”或者平面地看待“事”的传统观念,让展品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关系,使观众产生一种“异时空”或“异文化”的体验。
此后的各类场景,如迅速发展并成为博物馆的主流立体透视场景(半景画),都是从这一类型中演变而成的。此后,经过场景技术与形式不断发展,开始大量应用于国内外的博物馆、纪念馆、艺术馆、水族馆,同时,也被应用于植物园、雕塑园等室外空间。
一些经典的场景,不仅是一种辅助陈列手段,由于其本身科学性、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统一,也成为了一种永久性藏品,构成了博物馆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全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当我们谈论场景时,
我们在谈论什么?
以坚守置景行业二十多年的一名卫士身份来说,要研究场景,首先将其置于更大的综合体——各类展馆和陈列中进行思考。
始终将场景作为博物馆和各类陈列的一个有机组成看待,从认识到场景与其内在的一致性,从博物馆、陈列以及观众的视角出发加以思考,才能明晰场景对于博物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。
其次要明晰场景艺术的手段和方式及其效果,其中模型、沙盘、景箱、半景壁画、雕塑、蜡像等····均为场景艺术手段,而现代科技的突发猛进,又为场景艺术增添了幻影成像、声光电合成技术、仿真复原、虚拟成像以及观众可参与装置等。
这些艺术手段
一是可以补充文物标本不足,
二是弥补文物标本叙事和阐释能力不强的缺陷,
三是增强展览的通俗性、观赏性、趣味性和体验性。
再次还要通晓,每一个场景都旨在营造一种空间景象,这些景象或是存在于过去,或是存在于偏远地区,亦或只是一种与回忆和情感有关的意象组合,旨在向观众进行“解释“,使观众建立起对客观知识的认知,对观众进行“引导”,使观众能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价值评价体系。
这一体验过程,不是单纯的单向信息输送和知识灌输,而是利用观众的记忆和经验,在观众意识中发生一个“匹配”和“唤起”的过程,以此达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。
当谈论场景时,
我看到了什么?
纵观国内的文博展馆行业,依不确定统计,场景艺术手法的运用,以上海为例,目前上海市各类博物馆已达到190多家,分为综合类、社会历史类、人物类、文化艺术类、自然科学类以及行业/产业类六大类型,在所有博物馆中,其80%运用了场景技术。
而这些展馆中,据统计:
人物类(纪念馆)占所有运用场景的展馆的33%,占所有纪念类展馆的90%;
自然科学类占所有运用场景的展馆的3%,占所有自然科学类展馆的100%;
综合类占所有运用场景的展馆的5%,占所有综合类类展馆的50%;
社会历史类占所有运用场景的展馆的6%,占所有社会历史类展馆的38%;
行业/产业类占所有运用场景的展馆的49%,占所有社会历史类展馆的80%;
文化艺术类占所有运用场景的展馆的4%,占所有文化艺术类展馆的60%;可见场景艺术的运用是如此的庞大。
但静观文博展示圈内的现状,场景艺术目前仍存在着展示内容演绎平庸,展品设计和制作粗糙等问题。
所以再次呼吁文博同行企业,在制作和创作场景的同时,不要光注重花哨表现形式,应当贯穿“功能第一”的更多的关注与知识性、科学性、真实性、趣味性、美观性共生原则,坚守设计和制作的精巧和有吸引力,经得住时间的推敲。
战中积累经验,
资深置景人的思考!
十多年前,也就是1999年中。因市委指令,上影全面承接了重新设计施工的任务。我有幸参与《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》全部的场景创作,在该馆运营了十多个年头,全厂集美术部门全力,先拆后建,边设计边施工,经过夜以继日的拚搏,保证了该馆的及时开放。
2001年5月,《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》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塔座开馆,立时赢得了国内外交誉称赞。至今游客如潮经久不息.
陈列馆通过城厢风貌、开埠掠影、十里洋场等六个展厅,形象地演绎了上海历史的发展过程。
展馆以电影布景制作工艺,实行了融物于景的设计要领,对六个展厅实行了一以贯之的全覆盖。数百件珍贵的历史文物、融入了80多个景点。
百余高近真人的蜡像,近千小蜡像、小泥人,以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形态,登堂入室置入对应的场景。综合艺术的造化之功让城市的蜕变过程,演绎得浑然天成栩栩如生,让参观者陡生隔世之感。
这种感官式的环境给了观众娱乐享受,可经历顺其自然的通识体验。整个展示空间完成了由序列化、平面化向立体化、多维化的根本转变。这带有开创性的华丽转身,开创了业界先河。
单就《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》一个小小的场景而言,看看纸烟店的商品陈列,就能明白上述含义。
店堂间有按颗卖的糖果罐,有按两售的雪花膏瓶;有家常用的草纸、肥皂、火柴、藤拍、不求人; 有儿童玩的菱角、空竹、拨浪鼓、鬼脸儿……一一让人目不暇接。
近代人的生活状态,先辈们的儿时游戏,民俗风情文明演绎,尽可从中得到解读。再现的丹桂茶园戏园子场面,能在耳畔唤起锣鼓声和喝彩声。
漫步于十里洋场,浏览着万国建筑的模型,能明瞭了南京路的三级跳演变,还可把玩置身于小人国的乐趣。
遥想当年奔走于《上海科技馆》和《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》布展工作的情景。
通过匠人们的高超手艺,跨越历史和地域,用立体多姿的造型设计,丰富细腻的质感表现,一改“无表情”的背景空间,实现了展品到展场的飞跃,使空间洋溢着生活气息和艺术张力时,它就完成了远程信息传输的空间模拟。
它恰似剧场戏剧的瞬间停顿,可让观众一目了然遐想联翩。它既可满足观众娱乐的需求,又让观众进入了沉浸式的思考。
从1999年至今,有幸参与了200多个博物馆展馆类场景制作项目,在这长期的布展劳作中,致力于新材料新工艺的改革,与时俱进不断蜕变
当然,融物于景的“物”并非仅指展品文物,“物”也可指故事、主题。
就此意义而言,艺术场景设计制作的市场覆盖面,则更广泛,且顺应文化旅游商业宣传等种种需求。
我们与美国(FORREC)弗莱克设计公司共同打造的武汉万达电影乐园互动剧场工程于2014年竣工,在该项目中,我们更多的考虑了在商业场景中,如何顺应旅游宣传等需求,将趣味性和艺术性发挥到极致,通过声音、光线、特效处理等方式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受众。
我眼中未来
置景的更多可能?
而对于未来,我更是充满信心,艺术场景逐渐被运用至美术馆、艺术馆、公共类空间,在这些现代化展示空间中,场景被赋予了更加宽泛和生动的含义。
这些被称为“场景”的空间,表现形式更为丰富,增加新媒体技术,脱离了传统与观众分离的场景形式,更为重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。
强调人对展示空间的切实感受,注重人的情感需要,把握着参观者在移动过程中心情的变化,展示空间的真谛在“以人为本”,强调空间、人、时间之间的对话,在空间和参与者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无形的桥梁,走向一种开放和交流的境地,使展示空间变成一种体验空间。
而于我个人,每当参与构建一个又一个“触手可及”的感性场所之时,都会四下回顾,良多感叹。
Z终希望将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情感融为一体,无论是从设计还是体验角度,培养尊重空间、感悟空间的态度,使观者从空间中获得知识,希望以微薄之力在此呼吁及带领文展行业中,有志于发展和推动的同仁们,使空间重新找回遗失的精神。
部分文字于复旦文博讲座中陆建松老师公开讲座的理论观点、学习于各类学术论坛以及学术论文。
参考文章:《场景式展示手法研究》、《国内博物馆常用陈列方法分析》、《试论美国博物馆展览中的场景复原》。
免责声明:以上图文内容来源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今日头条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!
北京朝弘雕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
商务部:王经理
联系电话:13522300193
联系人:朱经理
联系电话:13810362080
设计部:王女士
联系电话:15910862729
工厂地址:北京东燕郊南城西城子村朝弘雕塑厂
总部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北街16号508
店铺: 朝弘雕塑阿里巴巴